您好,欢迎进入皖西学院图书馆官网!

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三下乡”系列报道:皖西学院图书馆“守望与传承”团队赴六安合肥五馆开展古籍修复与保护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21
浏览次数:70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古籍善本传承了中华文明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做好新时代古籍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六安市民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皖西学院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积极响应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部门号召,有机结合“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组建“守望与传承”古籍保护实践团,由李湘、周俊两位老师带队,奔赴六安、合肥5家图书馆和博物院,分为7月和8月两个阶段,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相关调研和推广活动。

79日至11日,皖西学院图书馆“守望与传承”古籍保护实践团来到皖西学院图书馆、六安市裕安区图书馆、六安市图书馆、六安市金安区图书馆和安徽博物院进行第一阶段古籍保护与修复调研。此次活动旨在了解六安市古籍保护与修复现状,学习先进古籍保护单位的宝贵经验,同时为8月份在六安市图书馆举办的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做准备。

零距离了解古籍,文化自觉就近开始

79日,实践团来到皖西学院图书馆古籍书库,深入了解馆藏古籍保护及修复情况。据了解,皖西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22000册,其中,有11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部入选“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并于201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舒和新研究馆员向实践团成员着重介绍了皖西学院图书馆镇馆之宝——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本《三国志》。皖西学院图书馆馆藏版本是《三国志》的早期版本之一,曾先后被民国时期藏书家温廷敬、沈仲涛等收藏,留有温廷敬题写的2000余字长跋,并三次应邀参加“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舒和新研究馆员详细介绍了馆藏《三国志》的版本价值、收藏渊源及历史价值,实践团成员从中体悟到典籍守护者薪火相传细心呵护,文化依托于古籍代代传承,对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图为实践团在皖西学院参观古籍 李湘/

深入群众实地调研,古籍激发文化自信

710日,实践团先后赴六安市裕安区图书馆、市图书馆和金安区图书馆参观调研。在裕安区图书馆李从文馆长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裕安区图书馆非遗展厅、茶文化展厅、数字体验厅等服务场所,观摩了馆藏百余册古籍,了解了古籍保护情况,并开展调研工作。馆内陈列的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老物件吸引了实践团成员们的注意,了解到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后,同学们表示要学习老一辈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勤俭节约,珍惜资源。随后,实践团赴六安市图书馆开展调研。在六安市图书馆活动策划负责人林彬彬的陪同下,实践团围绕晒书节系列活动进行了详细磋商,为8月份的晒书活动做足准备。同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六安市金安区图书馆参观调研,古籍部张勤主任介绍说,金安区图书馆馆藏清代文献4222951册、民国时期文献137827册,其中包含《隋书》《宋书》等有考古价值的文献。张勤与实践团深入交流了金安区图书馆古籍保护和修复现状、成果及挑战。

图为实践团在金安区图书馆参观古籍书库 李湘/

实践团成员们积极热情与各馆读者沟通交流,了解读者对六安市古籍保护和修复的意见和建议,并派发问卷进行现场调研,目前在六安市裕安区图书馆、市图书馆和金安区图书馆共收集调查问卷百余份。

走访安博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为推进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学习市内外古籍保护工作经验,711日,实践团前往安徽博物院参观调研。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及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要负责人接待了实践团一行,并召开了座谈会。卞坚介绍了安徽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分为青铜器、瓷器、古籍等7大块,从50年代开始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目前古籍库房已实现7*24小时恒温恒湿,并配备有各类辅助修复工具,目前逐步进行古籍数字化及古籍数据库建设。安徽博物院坚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理念,注重预防性保护,坚持“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同时积极推进传统修复手段向科技手段的转化。古籍修复师单其琴馆员结合自身经验对皖西学院古籍修复工作给出了切实的建议,并对实践团成员们所提出的关于古籍修复工作的疑问进行了细致地解答,同时对有意向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同学们表达了殷切的期盼,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古籍修复工作能够注入新鲜血液。当天下午,实践团成员在安徽博物院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安徽文房四宝”展厅,体会到藏品的选料精良、工艺精美、内涵丰富,领略到古人的匠心独运与情思雅趣,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与安徽博物院开展座谈会 刘倩/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实地探访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积极了解六安市古籍保护和修复的现状、成果和挑战,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六安市民对古籍及其中知识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对书香社会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文/缪一菲 项宇 傅冰娴 周俊 图/李湘 刘倩 审核/胡中应)